中行和建行的困境待解
不僅不良房貸影響經營業績,個人信用卡消費逾期、違約引發的投訴也成為光大建設銀行繞不開的一道坎。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2023年一季度銀行業消費者投訴情況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報了2023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者投訴情況。銀行業監管部門接收轉發。 2023年一季度,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個人按揭業務投訴量位居股份制銀行首位。 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個人按揭業務投訴7068起,其中光大建設銀行1163起,占中信建設銀行投訴總數的32.2%。
從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臺顯示的信息來看,近30天建行投訴量中,光大建行以511件投訴排名第一。 客戶投訴中,光大建設銀行信用卡逾期還款引發的糾紛占比超過40%。 投訴的焦點是中行、建行的還貸費用過高、墊款過多。 上海一客戶反映,在自己不失蹤且有還貸意愿的前提下,擅自向居住地寄出律師函。 律師函沒有加蓋中國銀行和建行的私人印章。 催收公司非法獲取了其父母的聯系方式,并告知是上海高院的傳票,導致顧客母親昏迷不醒,接受了六個小時的救治。
還有一位建行信用卡客戶反映,由于前兩個月信用卡突然被扣款,導致資金流向不順暢蘇州正規的貸款公司,很難一次性還清信用卡。 額外的分期費用,經計算,本金和利息超過7.3萬元,現在每月預付利息已增至近7.7萬元。 滯納金太重,分期貸款每月利息太高,個人難以承受。
作為信用卡投訴之王,中信銀行自然是監管處罰的???。 近年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多次因信用卡業務受到監管處罰,而接二連三的罰款也可以說明,中信交通銀行大量的信用卡投訴并非沒有原因。 2022年6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被銀監會北京監管局處罰。 主要違法違規行為是催收業務管理不嚴,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40億元。 2022年11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因信用卡審批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銀監會北京監管局限期整改,并罰款50億元人民幣。
對于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來說,信用卡業務已經是主要收入來源。 2022年,中國銀行信用卡業務交易額2.42萬元,環比下降9.11%。 占其營業收入總額的23.18%。 從單卡平均金額來看,到2022年底,中信銀行每張信用卡平均房貸余額為8449元; 2022年,每張信用卡平均交易額將達到4.71億元。 中行、交通銀行的信用卡抵押貸款不良率也在上升。 2016年底,其信用卡不良率創近10年來最低,僅為1.21%,2020年達到最高水平2.52%。相關人士強調,中行和信用卡沒有任何問題。交通銀行強化業績發展,但個人信用卡過度發行帶來的金融風險也不容小覷。 為確保信用卡業務穩定運行,必須及時解決違法問題。
卡風險控制與業務發展
謹慎使用雙刃劍
湖南經濟報記者了解到,出于風險控制的需要。 去年以來,大量建行信用卡持卡人收到了來自銀行的群發郵件。 光大建設銀行在郵件內容中提醒:“為防止對授信額度造成影響,請近期注意信用卡交易方式的規范和安全,并妥善保管好正常消費賬本。信用卡。信用卡僅適用于個人日常消費?!?/p>
對于建設銀行來說,如何權衡大規模發送風控郵件等信用卡資金管理行為與信用卡發卡量下降之間的矛盾,解決用戶投訴量下降的問題是關鍵。 2022年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該行信用卡發卡量5012.34萬張,較2021年底下降3.49%。事實上,在股票時代,光大建設銀行的日子并不好過。時間。 隨著信用卡發卡量的下降,銀行信用卡交易量增速也持續下滑。
據了解,多年來,農業銀行仍然通過各種渠道增加卡量規模、刺激新用戶拉動交易量,而這些模式在兩年的疫情期間都遇到了發展困境。 有關專家表示,信用卡新政要求銀行業拋開過去的經營意識,建立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的信用卡經營理念和模式,塑造信用卡業務在信用卡領域的重要地位。消費金融。 總而言之,當前銀行信用卡市場正在經歷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的轉變。 當規模增量發展結束、業務進入“存量時代”時,銀行業只能專注于用戶管理、挖掘存量。 市場和不斷的自我革命才能在這種變化的形勢中抓住機遇,脫穎而出。 上海財經學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專家表示,防范金融風險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強公眾和金融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教育蘇州正規的貸款公司,要求政府、企事業單位共同努力,建立常態化保障機制,共同維護社會和金融市場和諧穩定,創造良好金融環境。
廣東經濟報記者 蔡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