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特別窮,了解了一下身邊的朋友,才知道窮的不止我一個。
進而問如何維持生活,不少答案都是:靠信用卡套現移花接木。
看來,江湖傳聞“人手一部刷卡機”的消息并非夸張。
再深入了解,發現那些通過信用卡套現拆東墻補西墻維持債務平衡的手段,尚屬于“債奴”的初級階段,這類人群大多只是為了維持生活開支罷了。
而那些需要大幾十萬或者上百萬資金的人,信用卡資金就不怎么管用了。
于是,在這個江湖中,又掀起了另外一種“套現”,叫做“貸款套現”。
這是什么意思呢?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貸款的方式進行資金套現,挪為他用。
具體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通過虛擬購車的形式。即貸款申請人自己或者通過中介機構與4S店或汽車銷售公司串通,以購車的名義申請貸款,等款項下來到汽車銷售方賬戶之后,扣除之前約定的手續費,剩下金額打回申請人賬戶。整個過程只有虛擬的購車合同和首付款(如需),沒有涉及汽車的交易過戶。
2、通過虛擬裝修貸款的形式。即貸款人向銀行申請裝修貸款,但實際用途并非用來裝修,而是通過裝修公司的刷卡機或者賬戶在扣除手續費之后回到貸款人自己的賬戶中。
3、購房套現。這個涉及的資金量較大,一般操作為申請人通過過橋墊資支付首付款成功辦理房貸成為業主之后,通過業主貸、月供貸和二次抵押貸款的方式套出資金。
有人說,直接貸款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還要大費周章去進行虛擬的大額交易進行套現呢?
首先,像購車貸款,裝修貸款之類的一般都有特定用途的要求,也就是說銀行下款后錢會打到第三方賬戶或者需要特定刷卡機消費方可使用。也就是說,貸款申請人一般不可以直接拿到貸款資金。
其次,購車貸款和裝修貸款(特別是房貸銀行或四大行的裝修貸)利率要比其他類型的貸款(比如消費貸或經營貸)低不少,如果貸款期限較長,支付的成本會少很多。
最后,像購房套現的模式,貸款人如果直接貸款,因為沒有固定資產,不論是從貸款品種選擇還是貸款資質而已,都有較大的局限性,甚至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房產對于這類貸款人而言就是個中介產品罷了,既非剛需又非投資。
那,為什么說貸款套現要比信用卡套現更加可怕呢?
銀行方面就不用說了,金額越大越集中,壞賬風險就越高,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所以,本文姑且只討論貸款申請人方面。
同樣的,因為貸款套現金額較大,如果出現被欺騙的情況,損失的金額也越大。我們在新聞資訊或網絡貼吧中不難看到這樣的案例,那就是說好的虛擬購車,結果貸款下來以后變成了真實購車。貸款人不僅拿不到貸款資金,而且還加劇了債務負擔,換回自己本不需要的資產(很多為豪車),就算轉手再賣出去,已經變成了貶值嚴重的二手車了。
另外,貸款人為了得到更多的貸款資金,往往已經默認合伙的汽車銷售商調高了售價。換句話說,變成真實交易后,申請人只能以高價買車了。
當然,這相比起某些裝修貸套現的騙子,算是“幸運”的了,畢竟手上還有臺車,裝修貸若被騙了,那就是兩手空空。
購房的套現模式,看起來比較保險(手上有房),但里面蘊含著巨大的杠桿債務風險和成倍的融資成本——房貸是債務要付息,信用貸(業主貸或月供貸)也是債務要付息,抵押貸還是債務還要付息。
如果說上述風險只是破財,那么這些套現中出現的法律風險就很有可能將申請人帶來牢獄之災。
毫無疑問,不論是虛擬購車還是虛擬裝修貸,都極有可能涉及騙貸,按照法律規定,騙貸最高是可以無期徒刑的。
所以,大伙遇到資金短缺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盲目著急亂了方寸,不然會掉入某些所謂“專業人士”設下的陷阱,屆時給自己帶來財產和自由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