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9月4日訊 據上海銀保監局網站消息,近日,上海銀保監局發布了《2018年上海市普惠金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全面回顧了2018年上海地區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總體情況,涵蓋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融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以及其他新型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業務,從金融全業態的角度反映區域普惠金融發展狀況?!秷蟾妗窂母采w面、服務可得性和客戶滿意度等三個維度對上海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狀況進行總結,用數據和案例展示上海金融業對小微企業、“三農”、科創企業、民營企業、貧困人口、特殊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正面支持作用,同時介紹了互聯網對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情況,以此增進信息交流,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支持上海普惠金融發展。
《報告》顯示,2018年上海市普惠金融工作在七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一是金融基礎服務實現地域全覆蓋。截至2018年末,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量3812個,其中鄉鎮營業網點1185個,平均每804人擁有一臺ATM自助設備,每26人擁有一臺POS機,自助設備的布放密度走在全國前列。金融服務覆蓋至全轄110個鄉鎮及1702個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機構空白鄉鎮數零、基礎金融服務上海轄內全覆蓋。
二是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進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末,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2739.09億元,其中單戶授信1000萬以下小微貸款余額3063.85億元,同比增長60.46%,轄內有貸款余額的小微企業約60.81萬戶,同比增加26.62萬戶,貸款“投小投微”效果顯著。上海保險業金融機構開展“銀發無憂”老年人綜合意外保障項目,累計承保約390.4萬人次, 支付賠款2914.6萬元。同時,為殘障人士提供勞動和生活保障,涵蓋意外、重疾等專屬責任,累計承保31.5人次,理賠金額3748.5萬元。保證保險累計為1893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68.32億元銀行貸款提供融資增信服務,涉及制造業、電子信息行業、電力燃氣能源供應、環保行業等多個領域。農業保險保障金額達230億元,保費收入達到6.58億元,財政補貼險種達到22項,農業保險覆蓋率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位列首位。上海證券業金融機構共保薦了21家企業IPO上市,主承銷IPO、配股、增發合計83家,金額1167億元。
三是普惠金融組織體系進一步多元化。傳統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線上和線下金融組織機構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實現綜合化、一體化服務。各類機構共同參與打造“普惠金融服務命運共同體”,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小微經濟、助力多點消費需求。
四是上海市普惠金融服務社會滿意度顯著提升。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貸款服務開辟綠色通道,推出小微金融服務辦理時限承諾。據統計,在滬中資銀行授信回復時限在1-3天的銀行占比達42%,時限在3-7天的銀行占比為45%。據上海市中小企業辦調查統計,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小微企業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達到75%,保持較好水平。
五是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互聯網服務渠道持續創新。上海金融業積極運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移動終端等新渠道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信貸服務便利度,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全方位創新,實現傳統金融業務與服務轉型升級。
六是普惠金融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各項中小企業貸款財政貼息、風險補償和考核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優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資支持的小微、民營、“三農”等薄弱領域,提升金融信貸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同時,加強信貸、產業、財稅、投資政策的協調配合,綜合運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差別稅率、先稅后補等財稅政策工具,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上海金融管理部門繼續協調完善普惠金融各項扶持政策,通過完善定向降準政策、發揮再貸款工具的引導效應、構建普惠金融監管工具箱、完善評價體系等手段,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
七是金融知識普及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斷得到重視。上海金融管理部門在加大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力度、培育公眾金融風險意識、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強化普惠金融宣傳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