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9月11日,蘇州銀行在無錫投放了一款“物聯融”創新產品,并與10家中小型科技型企業簽約授信,授信總額6650萬元。這是金融界首個專款為物聯網產業研發的新產品,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到當下的一個創新部分。
什么是物聯網金融?
物聯網金融實質上就是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探索。在這種探索下,物聯網金融實質上是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各類數據,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連接,從信息對沖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業運營模式。就銀行而言,物聯網金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金融,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業態。
物聯網金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物聯網技術是服務實體經濟的突破口,同時,金融業的物聯網終端迅速增長,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迅速發展。
在去年10月舉辦的國際物聯網高峰論壇上,平安銀行貿易金融事業部總裁郭強說:“我們是這樣解釋物聯網金融這個概念的,金融機構利用物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支付、資金融通、投資、資產管理和信息中介等服務的新型金融業態,改變的是商業模式,這是我們的觀點?!?/p>
郭強指出,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會提升客戶的體驗,降低運營成本,有效的控制風險。物聯網在金融領域有很廣泛的應用,比如融資、租賃、保險、投資等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場景。比如在融資領域的動產融資和倉單融資,還有收益權的融資,在租賃行業方面可以降低設備的租賃成本和維護的成本。在投資這塊,金融機構可以做一些資產證券化,也可以做一些財務的管理。特別是保險行業,有很成熟的應用,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的是遠程的勘察,不用再到現場看了,這樣就可以大幅提高賠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人為的道德風險。
物聯網金融助力構建中國的信用體系
物聯網等新技術機器及其應用,為金融資源進入實體提供了新的方法論,一方面改變了傳統金融投放的思路;另一方面,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也更好解決了金融機構“脫實向虛”的問題,在促進企業以及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緩解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指出,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利用物聯網、IT、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降低制造業的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讓更多的要素與實體經濟接軌。
隨著物聯網在金融領域的廣泛運用,通過大力發展物聯網金融將可大力拓展動產質押業務,撬動動產金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從而降低抵押類信貸業務的比重,為中小微企業的無抵押貸款提供新的信貸“閘口”。
物聯網和金融結合實現了實體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深度合一,使得金融進入實體經濟時的風險更加可控,推動金融脫虛向實。也就是說,物聯網為金融提供了構建客觀信用體系、防范金融風險的抓手,這將為構建中國的金融信用體系奠定基礎。
物聯網金融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大家都知道,銀行對不動產貸款特放心,對動產貸款特別的不放心,因為動產能夠被搬走,看不住,物聯網能夠對動產全程無遺漏環節的感知,從而實現全程無遺漏環節的監管。對銀行來說,就能把動產變成不動產;對商家來說,有了物聯網技術,銀行可以放心為企業提供貸款,動產的資金就盤活了。在這個過程中,銀行體系如果能夠把這個貸款流程進行修改,根本就不用管企業講不講信用,因為東西被銀行看住了,不可能做重復質押,不可能空押,也不可能被搶走。
對于提高為中小企業融資效率,平安銀行貿易金融事業部總裁郭強舉了兩個例子,他表示:“平安銀行14年開始做汽車融資,汽車的活動范圍較大,而且不易切割,我們給4S店融資的時候,會有兩個人在4S店,24小時看著這個車,現在我們用物聯網的技術看管車。把一個叫作車押衛士的物品放在擋風玻璃上,在一定范圍內,這個車行走的時候,是不會報警的,一旦突破了這個圈,我們的客戶經理就可以發現,這輛車已經離開了監管的視野,我們的人員就會趕到這個地方解決這個事情。再有就是物聯網中的微傳感器技術,這項技術可以監測農場日常運作的各個環節,包括土壤和農作物的環境、施肥水平,家畜健康甚至是卡車的情況。東北有一家科技企業利用這個技術在廣西的南寧種葡萄,下面也是放的微傳感器,上面是傳感器、控制器、攝像頭、衛星定位等技術,實時知道這個葡萄的生長情況,光度、濕度。他還有一個APP,在其他地方就可以控制南寧那邊的情況。銀行也是這樣的,貸款以后,這個產品怎么樣,我們可以實時地了解生產經營情況。這個技術在東北的農業也在用,這樣可以知道來年收成怎么樣,甚至可以提前在期貨市場做一些賣出?!?/p>
由此可以看出,有了物聯網技術,就能夠通過物聯網建立起客觀信用體系,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信用的審查和隨時監控企業運營狀況,就可以實現無抵押放貸,就能夠解決中小企業的貸款難題。(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