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貸、墓地貸、連心貸、地攤貸、公雞貸”……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消費項目日漸豐富,然而很多時候,消費者的經濟能力可能不足以支撐所有消費,這時,各類貸款便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這些貸款雖然可以暫時緩解資金壓力,但也有一定風險,尤其是選擇不當或是遇上貸款騙局,風險就會擴大。
近年來,金融機構個人貸款業務快速發展。2022年新增居民戶貸款規模雖有所降低,但整體來看,個人貸款規模增長依然保持穩健。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中,涉及個人貸款類業務投訴量為74605件,占投訴總量的31.98%。
五花八門的網貸,實際是電信詐騙
近日,奉化方橋街道的張女士收到一條關于“微粒貸”的短信,因自己最近資金緊張急需錢,她便申請了貸款,但還未發起提現就借款成功。張女士覺得不對勁,便聯系了客服,并按照客服的指示下載了“企業通訊”APP。該APP里的“金融客服”稱張女士“卡號填寫錯誤”,需要提交保證金才能解鎖。與此同時,對方還出示了附有公章的“銀保監的警告函“。張女士一看慌了,便立馬將保證金轉了過去。隨后,“客服”又以各種理由誘導她多次轉賬,張女士共計被騙人民幣137500元。
另一名女士也有類似的遭遇。3月5日下午,這名女士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對方準確地報出了她的姓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稱她在某網貸平臺開通了高額貸款額度,如果不及時關閉,可能產生信貸隱患,影響個人征信。該女士信以為真,詢問如何操作,假客服要求其下載一款APP,開啟屏幕共享功能,便于后續“指導”。隨后,假客服逐步引導該女士下載了多家網貸平臺,申請并提取了平臺貸款,再利用屏幕共享盜取了該女士的銀行卡號、密碼和驗證碼,轉走了款項。由于操作過程緊湊,該女士以為關閉貸款額度流程復雜,來不及深入思考,在假客服一步步引導下掉入了詐騙陷阱。
其間,該女士還接到網貸平臺來電,但假客服均以接聽電話會造成操作失敗為由,指示她拒絕接聽。在掛斷假客服來電后,該女士方才接聽電話,被網貸平臺告知其剛剛申請了平臺貸款。此時,該女士意識到自己被騙,累計損失資金超10萬元。 她趕緊來到農行寧波高新區支行營業網點,銀行工作人員立即為其取出賬戶剩余資金,并緊急辦理賬戶掛失凍結業務,幫助該女士避免了更嚴重的資金損失。
銀行業人士提醒:切勿隨意下載陌生APP,凡是在放款前以交納“手續費、保證金”等費用為由要求轉賬匯款的,都是詐騙!
“連心貸”“百歲貸”“接力貸”,實質是房貸
近期,“百歲貸”“接力貸”“連心貸”等頗為博人眼球的貸款產品接連被推上熱搜。
2月中旬,包括寧波在內的多個城市“爭相”刷高貸款年齡上限,南寧更是推出子女作為共同借款人最長可貸至100歲的“百歲貸”“接力貸”。后又有未婚情侶無需任何關系證明即可申請的“連心貸”,再度沖上熱搜。
記者了解到,“接力貸”是指為延長貸款期限或增強還款能力,借款人與父母、子女中的任意一人作為共同借款人申請的住房貸款;“連心貸”是指為明確婚前財產歸屬或增強還款能力,未婚男女朋友作為共有權人,由雙方或者一方申請的住房貸款。
“這些貸款其實就是銀行推出的個人住房聯名貸款業務,只是針對不同群體用了不同的說法而已。”寧波某國有銀行人士指出。盡管貸款產品的名稱花樣百出,但無論名字怎么變,以上貸款的本質就是個人住房貸款。
業內人士指出,申請“接力貸”或者“連心貸”不代表更容易貸款,貸款人同樣要按照銀行的審批程序,審核信用狀況,滿足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的準入標準才能申請到貸款。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連心貸”“百歲貸”有相似性,其都涉及房貸償,還存在多個還款人的情況。房貸產品是需要積極創新的,但創新是需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前提的,即相關產品可以覆蓋盡可能多的用戶。如果部分購房者有特殊需求,那完全可以按照特批的方式操作,沒必要形成專門的一類貸款產品,這樣反而可能會擠壓其他一些合理的房貸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網絡爭議較大,當前“連心貸”已被涉事銀行叫停。
“三胎貸”“墓地貸”,都是變相消費貸
養不起孩子,可以“三胎貸”買奶粉;結婚需要彩禮,“彩禮貸”登場;買墓地,也可以“墓地貸”按揭。近年來各種奇葩貸款輪番進入大眾視野,可謂婚喪嫁娶一切皆可“貸”,但這些貸款產品在吸引大眾眼球的同時,也備受爭議。諸如“彩禮貸”“墓地貸”等問世不多時,就被緊急叫停。
業內人士指出,“三胎貸”“彩禮貸”“墓地貸”等多個貸款產品,究其實質都是消費信貸產品,是信用貸款的一種。
信用貸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貸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擔保。其特征就是債務人無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擔保,僅憑自己的信譽就能取得貸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為還款保證的。由于信用貸款風險較大,一般金融機構要對借款方的經濟效益、經營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情況進行詳細考察,以降低風險。
有金融分析師指出,部分貸款產品的噱頭大于實際產品屬性,只不過是吸引眼球的一種營銷方式。對于這種特色消費信貸產品,銀行在設計此類貸款時應從市場需求出發,注重普惠性質,遵守金融營銷宣傳的相關規范,以高質量服務贏得市場口碑。
“市場上出現各類奇葩消費信貸產品,實際是變相的消費貸,這種無抵押或者弱抵押貸款,銀行往往難以掌握其實際用途,對銀行來說也存在較大風險,這不符合銀行機構的合規審慎經營原則。所以對這些特色消費信貸產品,應全面理性地看?!睒I內人士提醒,客戶應根據自身還款能力選擇信貸產品,金融機構更需抱著審慎的原則對客戶合理授信,不得誘導金融消費者盲目借貸、過度超前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