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貸款銀行哪個好)?

知識問答 (179) 2023-10-23 09:07:47

為什么有時向銀行貸款會變難 有必要理解信貸規模管控

銀行貸款(貸款銀行哪個好)? (http://www.ox-shoes.com/) 知識問答 第1張

澎湃新聞2021.03.0214:27

銀行貸款(貸款銀行哪個好)? (http://www.ox-shoes.com/) 知識問答 第2張

社會上大多數企業的經營離不開銀行貸款,善用信貸杠桿可以實現更大和更快速的發展;個人也是一樣,住房按揭為眾多購房者提前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不過,長期與銀行打交道的企業高管或財務人員都知道,在申請辦理銀行貸款時,在不同的年份及具體時期,辦理貸款的難易程度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一點,多次辦理住房按揭的個人也都深有體會。貸款容易取得時,商業銀行辦理速度快,而且貸款價格也優惠;而當貸款難辦時,不但等待時間大大拉長,貸款利率也大多上浮較多。

貸款的難易程度,除了由貸款主體自身的信用條件決定之外,也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國家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房地產調控政策等,此外還有一項宏觀調控措施也對企業貸款難易程度產生不小影響,那就是信貸規模管控。

信貸規模管控已經有37年的歷史了,人民銀行從1984年開始就對商業銀行進行計劃式的信貸規模管控,直到1998年,貸款規模才從指令性成為指導性計劃。不過,指令與指導的區別有時候并沒有那么涇渭分明,人民銀行的指導,在商業銀行眼里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指令。

2011年以來,央行開始使用“合意貸款規模”這個概念來實施對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總體數量的管理。合意貸款從專業的角度講就是不用繳納差異化存款準備金的貸款規模,用通俗易懂的話講,就是如果貸款規?!昂稀毖胄械摹耙狻?,則銀行只要繳納標準的準備金,而倘若規模“不合意”的話,就可能需要繳納懲罰性準備金了,這后來也成為2016年初開始對銀行實行MPA考核的基本邏輯。

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即宏觀審慎評估)是對商業銀行體系化的考核方法,如字面意思,是要對商業銀行做宏觀審慎的評估,保證銀行包括貸款業務在內的各項業務平穩有序發展。

MPA考核總共七項,其中兩項必須達標,其余五項則可以有一項不達標。具體講,就是“資本和杠桿情況”和“定價行為”兩項必須達標,而在“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外債風險”和“信貸政策”的執行當中,只能有一項不達標,不然銀行會掉到MPA考核的C檔。C檔是最低檔,掉到C檔,問題就會很嚴重,會對商業銀行有各種懲罰性措施。

隨著MPA的實施,信貸規模管控成為了在MPA考核體系內“資產負債情況”大類下“廣義信貸”這一項目。按照考核定義,如果一家銀行在考核期間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0%,那么就能得這個項目的全部60分;如果超過,就變為0分。而若被考核銀行拿不到這60分,則一定會造成“資產負債情況”的整體不達標。這為商業銀行信貸增速設置了一個上限,也就是在理論上設置了每家銀行信貸規模新增的上限。

在實務操作中,實施對信貸規模的管控,除了上述的MPA這樣按季度的體系考核之外,還有更為及時的監管對商業銀行的隨時指導,這是一個更為及時、事前、過程化的管理安排,使得商業銀行本來在一個季度內的靈活操作空間都沒有了(比如在一個季度之內,期間多放貸款,但季度末回到合理余額),這令信貸規模管控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回顧近5年來的信貸管控方向性變化,從2016年末開始,信貸規模的管控已經經歷2016年底開始并持續到2017、2018年的從嚴管控,又到2019、2020年的放松管控,再到2021年或可能的再度從嚴管控。短短數年間,信貸規模管控已走過了一個完整的周期。

金融與信貸如同商業社會的血脈,滋養著工廠企業的個體發展,也支持了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因此,信貸規模管控猶如對整個商業社會肌體供血的調節,會給各參與方帶來直接且較為重大的影響。

信貸規模管控影響貸款取得的難易程度,首先體現在信貸規模管控會影響商業銀行對客戶的選擇。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當規模管控的時候,銀行對客戶的競爭會減弱一些,特別是對本來拿不到資質比較高的客戶的銀行來說,信貸規模管控時,客戶資源本來不豐富的銀行在拓展業務上有可能暫時變得容易一些。也就是說,信貸規模管控時,銀行不那么珍惜、爭取、迎合客戶了,客戶變得不那么受銀行“待見”了。

舉例來說,比如本來可以較容易從四大國有銀行拿到貸款的客戶甲,有可能被大銀行因規模問題而拒之門外,那么客戶甲就退而求其次去找股份制大中型銀行。股份制銀行規模也有限,但看到從國有大行過來的甲客戶資質比較好,也就給它放了貸款。但同樣由于規模管控,股份制銀行的資源本來就那么多,這樣一來可能就擠占了原來要放款的客戶乙的規模。那么,客戶乙可能只好去找更小一些的城商行。同理,本可在城商行銀行拿到貸款的客戶丙,也只能去更小規模一些或平時不打交道的農商行了。

因此,信貸規模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銀行與客戶對應關系的逐級下沉,在一定時間內,信貸資源會被重新配置,會打散并重塑每家銀行與當地客戶的對應關系。造成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層級的客戶,都會感受到從銀行拿到貸款可以變得更加不容易了。

較為有趣的一點是,由于信貸規模管控時的貸款額度成了稀缺資源,無論大小銀行的信貸額度,最后幾乎都能用出去。這對客戶資源本來比較少的中小型銀行來說,反而成了一件好事,因為連本來客戶不多的中小銀行也可以開始挑揀客戶了。

信貸規模管控影響貸款取得的難易程度,其次還體現在信貸規模管控會影響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的價格上。

信貸規模管控將造成信貸供應的減少,當供應減少了,只要需求還在,那自然會造成信貸價格的上漲,體現在信貸的具體條件上,也就是貸款的利率會相應提高。比如以近期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例,應有不少在一線城市買房的居民已經感受到了房貸按揭的價格悄然上漲,即便貸款的基礎價格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已經連續十次保持不變,即1年期3.85%,5年期4.65%,而房貸的加點數(貸款利率=LPR+N中的“N”),已經在多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銀行作為商業機構,正常的逐利是它的理性選擇,考慮風險調整因素之后,在信貸規模調控、不愁貸款放不出去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自然會將有限的貸款資源用到回報最高的企業及個人身上。用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就好比是有貸款需求的企業及個人在銀行門口排隊,銀行一看門口排隊的人太多,就喊道:“誰出的價格最高?”結果就是有限的貸款資源(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最終被價高者所得。

信貸市場上有句戲謔的話:“規模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價格?”如果規模管控持續,不用過多久,這句著名的話又會在信貸市場上回響。

在信貸規模管控、社會融資整體流動性抽緊的時期,對于企業來說,能持續拿到貸款也算不錯了,有時價格高一點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在宏觀調控的時段,“活下去”將是市場上流動性暫時出現問題的企業的第一現實要務。

信貸規模管控會讓貸款變得不那么容易,這是管控的結果,而且本身也就是管控的一個目標。通過壓制貸款投放,可以抑制經濟過熱的苗頭,股市才不會那么快地到達牛市高峰的癲狂,一線城市的房價也不會那么快地躁動上行,而整個社會中企業及家庭的杠桿也能緩步下降,或至少升得沒那么快。信貸政策會階段性地配合著貨幣政策,保持經濟的平穩有序發展,防止泡沫和過熱,也就防范了過熱后出現的系統性風險。

然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所有的政策也都會有代價的。信貸規模管控、流動性收緊的后果,就是一些企業真的會失去流動性,進而失去償債能力、再融資能力,最終失去信用,也因此會成為風險點。當下環顧市場,可以看到一些有名的房地產公司、航空公司等,都成了流動性收緊的局面下爆出的大雷。

信貸規模管控的目的是為了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在規模管控下,總有個別企業會因流動性無法持續而破產。風險點的個別爆發和破解,雖有利于整個經濟系統生態的更健康發展,但如果你的企業就在那個點上,那么系統的萬分之一,就成為個體企業或機構的百分之百,這是信貸規模管控給企業帶來的現實風險。

知曉社會融資松緊的整體情況,理解當下所在的信貸規模管控周期,將能使企業及個人更好地明白“貸款為什么變得更難了”這一問題,也為調整好發展或擴張的節奏,防范流動性風險做更充足的準備。

(作者薛鍵為某外資法人銀行總行部門總經理)

標簽:
微信二維碼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