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聞里,在對美國一位信用卡用戶采訪中,他提到自己深陷信用卡債務高達6萬美元。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后,本身生活支出就在不斷增加,物價的上漲、利率的上升,讓他的壓力倍增,只能先用信用卡勉強度日。信用卡逾期后,希望能與信用卡發行商協商,但是似乎并不成功。
8月初,美聯儲下屬機構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數據,其中顯示約有5.78億美國人持有信用卡賬戶,而債務規模達1.03萬億美元,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嚴重拖欠率也達11年來的最高。
美國creditcard.com網10月4日發布的每周信用卡利率報告顯示,這兩年美聯儲由于通脹進而多次加息,也直接導致信用卡透支利率攀升,目前平均利率已高于21%,美國“卡奴”同樣面臨著難以償還信用卡債務的局面。
截止到2023年10月4日
本刊早在2016年曾經撰寫過相關文章中,截取了當時的費率情況,加上去年與今年的費率,做成了一張橫跨八年的費率變化圖(中間部分缺失)。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到,八年來美國信用卡透支費率的增長情況的走勢變化。還有一張圖顯示了從90年代初至今的美國信用卡透支利率的走勢情況。
從數據上看,美國信用卡透支利率這兩年一直在高位徘徊,平均值為21.07%,半年前為20.35%,而2015年末該數據為15.01%,8年時間上漲8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兩年,為了不引發大的經濟衰退,美聯儲繼續大幅加息以抑制高通脹,但是因此直接導致銀行貸款成本的增加,美國各類信用卡機構同樣要提高信用卡透支利率。
這樣的話,信用卡持卡人因為通脹削弱的購買力,就通過刷信用卡以維持生活水平,而通脹速度遠遠超過了工資增長,又拉動更多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其中日常開支,包括醫藥費、房屋或汽車修理費用是主要的債務項目,越來越多的家庭依賴于信用卡的循環債務。有分析指出,美國家庭持有信用卡透支余額的比例約為47%,超過了抵押貸款(40%)和汽車貸款(41%)的比例。
與此同時,信用卡利率的增長又提高了信用卡債務成本,因此這些信用卡用戶面臨著滾雪球般的窘境,對許多美國家庭岌岌可危的財務狀況造成了嚴重影響。正因為如此,美國人欠下超過1萬億美元的信用卡債務,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27%。
美國信用卡行業采取的是透支利率市場化,發卡機構可以根據資金成本自行定價,范圍在10~30%之間。而什么樣的持卡人其可能獲得的透支利率也各不相同,其依據主要是根據個人信用分來進行確定。
信用分數高的持卡人,可以獲得較低透支利率,而被一些銀行拒絕接受的信用分較低的“高風險”客群,則只能選擇信用卡透支利率更高的發卡機構。在下圖中可以看到不同產品針對不同客群,采取的不同透支利率。
如下,上圖的透支利率范圍是現在所執行的,下圖是早期(具體時間忘記)的定價,看到該卡透支利率早期的下限僅為11.99%,現在已經飆升到17.24%;上限從22.99%飆升到28.24%。
根據美國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機制下的模式來看,發卡機構對于一些高風險客群,可以通過提高產品透支利率將風險成本計算在內,這類客群如果在普遍得不到低成本資金的條件下,就不得不接受高利率的信用卡產品。發卡機構在承擔高風險的同時,也能獲得相應較高收益的可能。
再看另一張信用卡,該卡在多年前的透支利率的上限就是29.49%,而現在看到一張針對“no credit”(無信用分或不良信用)的信用卡透支利率達到30.46%。這種高透支利率針對缺乏信用分或者分數較低的高風險人群。
通脹導致信用卡透支利率的攀升已經超過21%,而一旦拖欠信用卡還款,債務成本很高,這些信用卡用戶在支付固定生活支出后沒有能力還款,勢必造成信用卡債務的惡性循環。
2023年第二季度,大約5.08%的信用卡貸款陷入嚴重拖欠,也就是拖欠超過90天,明顯高出去年同期的3.35%。在持續的高通脹及不斷加息環境中,讓很多人已經深陷信用卡債務中,信用卡債務上升不會就此停下,這也凸顯了通脹的累積效應,同時也是高利率的累積效應。
反觀國內,反觀國內,2023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96.46億元,環比下降9.45%,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05%。盡管處于風險可控范圍內,但是一直在千億元徘徊,還是要有所警惕。特別是個別發卡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突升”現象頻繁發生。
2021年初央行的《關于推進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迅速出臺并即刻實施,取消了執行多年的信用卡透支利率限制,從單一的0.05%/日,到2016年執行0.035%/日~0.05%/日的“打七折”政策全部破局,發卡銀行可以根據資金成本及產品策略,在產品中對透支利率自行定價。
因此,雖然信用卡透支利率放開已經近兩年時間,卻鮮見有銀行推出利用透支利率放開政策而策劃的信用卡產品,目前市場上能看到的透支利率打折的信用卡產品僅有寥寥幾款,市場影響力還極為有限。信用卡業務由于長期使用統一信用卡貸款利率(0.05%/日),無論是發卡銀行還是信用卡用戶,幾乎都沒有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的意識。
由于透支利率在現有標準(0.05%/日)下仍然可以獲得相應收益,因此也就缺乏利用這項政策調整業務經營的動力。另外,一旦卡民逾期無力償還而向銀行上級監管部門投訴,發卡銀行最終可能還要減免利息、違約金和手續費用等。這也是信用卡“債務維權”黑灰產泛濫的根源。
實施兩年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見效,首先要解決的是信用卡業務真正的市場化問題,由發卡銀行根據不同客群、不同的經營戰略,自行進行市場定價。市場中有產品采取的是透支利率0.05%/日基礎上打8折,即0.04%/日,但是可能僅有本刊提及過這幾款產品優勢,然而沒有需求的客戶不會關注,即便是這一權益針對的目標客群也并不了解。透支利率下調的信用卡產品尚且“猶抱琵琶半遮面”,像美國這種隨著加息而將信用卡透支利率上調的信用卡產品,恐怕就是自尋死路。
監管部門在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時特別強調,為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實際上,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這個問題,不僅在于透支利率可以降低,甚至可以根據客群定位還能調高(針對某些高風險人群),如果認為政策影響只能降低透支利率,就顯得片面了。
但是要想充分發揮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的作用,還需要更多政策的扶持,諸如監管部門對投訴問題處理方式的轉變,監管部門只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將特別是關于信用卡債務逾期問題的自主處置權,完全交予發卡銀行按照政策法規進行處理。
只要發卡銀行在處置債務過程中流程不違法、不違規,監管部門就減少對結果的干預,這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中非法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現象。否則一旦信用卡用戶與發卡銀行之間就逾期債務處理問題發生矛盾,用戶向監管部門進行投訴,發卡銀行很難不違心地采用“掛賬+停息+分期”的方式進行處理,這樣的話,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措施其實形同虛設。
只有讓信用卡業務市場化定價,合法合規地進行市場化運營,才能讓發卡銀行擁有更大自主權,根據業務特點,遵照新規要求創新設計出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最終實現信用卡市場的轉型發展和升級換代。
關注“老董聊卡”,這里有信用卡的知識,也有信用卡行業獨立視角的深度評論與分析,還有信用卡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