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中國人不喜歡借錢,直到過去四十年被慢慢改變。
歷史上,只有窮人才借錢,或者萬不得已才借錢,且出借人很難落下什么好名聲。
除了文化和觀念方面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在于融資服務不發達,導致借錢選擇有限,成本很高。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現代金融體系的確立,個人融資市場逐漸發展成熟,借錢這件事,終于走向正?;?/p>
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金融體系都以政府和國企為主要服務對象,對個人業務重視度很低,僅有少數人尤其是城鎮居民能夠享受融資服務。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他們直到過去十年里才享受到現代化的融資服務,從房貸、車貸到各類信用貸款。
將負債理解為資產、將融資視作為能力,也不過在近年來才成為社會主流認知。
這四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可以借到錢,借錢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多元,借錢的過程和體驗變得越來越便捷。
一部個人融資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金融行業改革創新的歷史,以及中國人的經濟觀、金融觀的進化史。在此過程中,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全面起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
最近,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人人貸母公司友信金服聯合發布的《中國個人融資四十年發展與創新報告(1978-2018)》(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報告PDF),就圍繞這一主題展開。
在本周二舉行的報告發布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中國歷史上一直強調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把負債當做一件丑事。
改革開放以來,融資成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圍繞住戶(個人)開展融資,成為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消費被嚴格限制,個人的經營和融資行為基本不存在。
在供給側,金融與財政合一,主要服務政府和國企,面向個人的金融服務缺失;傳統的民間借貸則被視為舊社會的糟粕遭到取締。
個人融資的發展全面停滯了。直到改革開放的來臨,中國建立起現代化的經濟體系與金融體系。
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的第一步,就是恢復商業銀行體系,并組建專門的中央銀行。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民銀行是一家超級銀行,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于一體,既是管理金融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
從1979年起,中國恢復或建立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1985年之后,又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此期間,農信社開啟了體制改革,城信社則遍地開花。
同一時間誕生的還有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郵政儲蓄機構、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以及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
在剝離商業銀行等金融業務的基礎上,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央行正式誕生了。
這意味著,短短幾年間,中國從無到有搭建了一個相對完備的金融體系框架,為這40年的個人融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02
80年代初,消費信貸作為一項新事物出現了,以中國人民銀行在部分地區有選擇地發放高檔耐用消費品貸款與建房貸款為主要模式,規模不大。
那時候中國人均收入還很低,生產力普遍落后,社會消費長期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消費信貸的生長土壤相對貧瘠,還遠遠沒有到爆發的時候。
1985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4月,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借鑒香港住房按揭貸款的方式,向南油集團85戶“人才房”發放我國第一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
這一年6月,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在中國銀行珠海分行誕生,中國從此進入“卡的時代”。在此之前,信用卡在境外市場已經發展了超過30年。
這背后還有一個小故事。1984年,中行珠海分行員工周炳志前往香港探親,被那里信用卡的廣泛使用所震撼,他將香港的銀行卡申請表格和有關資料全部帶回珠海,并向行里建議引進信用卡。
不久后,中行珠海分行推出中國境內第一張信用卡。彼時信用卡沒有磁條、芯片,每次刷卡都要打電話給銀行核實信息。
那時候周炳志不可能料到,30多年后,中國信用卡發卡量超過了6億張。
1987年,出現了服務個體工商戶的專營金融機構,當時西安地區探索通過設立城市信用社,支持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尤其是著重扶持了規模小、設備差的街道企業。
1991年左右,由于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快速發展促使資金需求持續加大,正規融渠道的借款成本被持續推高,民間借貸隨之活躍。
民間金融的業務從信用放款發展到貼水借款、抵押貸款、擔保借款和各種“標會”、“招會”等多種形式并存。
1992年5月,一個叫楊希鴻的人,出現在新聞聯播里:他穿著灰色毛衣,燙著卷發,在一份油印的的借款合同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成為全上海乃至全國首批通過公積金貸款買房的個人。
1993年,在河北易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杜曉山課題組開展了小額信貸的試點試驗,推動成立了“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
他們借鑒孟加拉小額信貸模式促進當地貧困戶生產脫貧,為各類小額信貸模式發展積淀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杜曉山后來被譽為“中國小額信貸之父”。
一直到1995年,汽車金融才實現落地,當時上海汽車集團首次與國內金融機構聯合推出汽車消費貸款。
不過,當時汽車消費屬于奢侈性消費,汽車金融沒有被國內大眾所接受,業務規模很有限。于是1996年的時候,央行干脆直接叫停了銀行機構的個人汽車金融業務。
1996年,借鑒境外小額信貸創新模式,國內部分地區組織開展了小額信貸的試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亦較早推出小額抵押貸款,小額信貸業務開始起步并發展壯大。
03
在改革開放前20年里,個人融資的重心主要是個體戶經營性融資,以及少量住房按揭貸款。
一直到1997年,全國狹義的消費信貸總額只有172億元,僅占所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0.23%。銀行消費信貸主要服務于央行征信體系覆蓋的高凈值、高收入人群,審核手續嚴格。
中國個人融資的大發展,尤其是消費信貸市場的爆發,與兩次金融危機有關。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都是投資驅動型的發展模式,儲蓄被鼓勵,而消費被壓制。當外部危機降臨,迫使中國政府采取刺激政策并加快改革,最終從上至下推動了消費信貸的發展。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舉措,開啟了中國消費信貸的新時代。
1998年9月,央行頒布《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拉開了汽車消費信貸的發展大幕。
1999年2月,央行發布《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正式要求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面向廣大城市居民開展消費信貸業務,為商業銀行開展個人消費融資奠定了制度基礎。
在此之后,授權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也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擴充到了所有有條件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商業銀行,使得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國內商業銀行廣泛開展起來。
這帶來了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的第一次大爆發,其品種逐步從單純的住房消費信貸進一步擴大到助學貸款、住房裝修貸款、醫療貸款、旅游貸款、房產抵押貸款、小額質押貸款、個人綜合消費信貸貸款等多個品種。
數據顯示,從1999 年到2004年,金融機構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規模,從不足10000億元一路跳升至34179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8.9%。
從2002 年起,廣義個人消費融資規模即已超過個人經營性融資規模。
2003 年和2004年,新成立的銀監會先后出臺了《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新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中國汽車金融終于迎來了春天。
在這10年里,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大都完成了股改上市,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改革亦全面推進,它們的轉軌令中國金融行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0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則開啟了另一個新時代,其影響至今猶在。
在此次全球性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出臺了力度空前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又被外界稱之為“四萬億計劃”,中國金融行業迎來了一次大躍進的機會,一些金融改革得以提速。
個人房貸首當其沖。2008年10月,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將商業銀行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擴大為貸款基準利率的 0.7 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以此為開端,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黃金時代,房貸規模一路狂飆。
汽車市場和汽車金融同樣肩負了經濟刺激的使命。2009年3月,國務院出臺《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出了稅收減免和汽車“下鄉”等政策,并明確提出促進和規范汽車消費信貸、促進汽車消費信貸模式的多元化。
2009年8月,銀監會頒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隨后國內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應運而生。
這一時期,發端于英國的P2P網絡借貸模式被引入了中國并逐漸成形,以人人貸為代表的一批平臺成為中國P2P網貸的先驅。
進入2013年,在余額寶開啟互聯網金融元年之際,中國的P2P網貸已經初具規模。互聯網信貸更是迎來了大爆發,京東白條、騰訊微粒貸以及螞蟻花唄、借唄等互聯網巨頭背景的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
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
同時,P2P網貸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引起監管部門及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4月,一場全國性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開始了,到目前為止還在繼續進行。
盡管如此,互聯網金融的如火如荼,尤其是BATJ在金融領域的攻城拔寨,也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加快了變革的腳步,它們的個人信貸產品在流程和體驗上開始全面互聯網化,最終帶動了互聯網融資的蓬勃發展。
數據統計顯示,從2009到2017年,我國廣義消費融資(含按揭)從5.5萬億元快速擴張至31.5萬億元,增幅接近5倍, 平均增速24%。與此同時,個人消費信貸占全部個人融資規模的比例也從2009年63%震蕩上漲至 2017年的72%。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個人汽車融資規模從2009年1830億元大幅擴張至2017年1萬億元。
更值得矚目的是信用卡,作為銀行發放消費信貸最重要的途徑,信用卡信貸規模從2009年2458億元大幅擴張至2017年5.6萬億元,增幅接近22倍。
05
改革開放40年,也是個體和民營經濟成長壯大的歷史。
現存發現最早的個體工商戶執照是于1979年10月25日核發,編號為“新工商證字第001號”,在執照上還記載著首個個體工商戶的主營為“春餅”、兼營為“油餃”、資金總額為“貳拾園整”。
如今,個體和民營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它們不僅解決了絕大部分就業,同時也是技術進步和創新巨大驅動力。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 6579.4萬戶, 私營企業2726.3萬戶,廣義民營企業合計占全部市場主體的94.8%。
但在中國,個人經營性融資有其特殊性。很多時候,個人經營性融資等同于小微企業融資。
畢竟,小微企業缺乏信用歷史、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以及規范化的財務信息,致使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時存在信用難評估、貸款難發放的情況,這導致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不得不需要以個人信用為補充才能獲得足夠的資金,甚至只能依賴于小微企業主的個人信用才能獲得融資。
據報告測算,從整體趨勢來看,我國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在40年間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整體余額1978年的152.80億元增長超千倍達到15.64萬億元。
尤其在2009年后,我國個人經營性融資加速發展,從期初3.7萬億元規模一路擴張至2017年的13.1萬億元,增幅接近2.5倍,年平均增速18.4%。
這其中,正規金融對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供給從小到大、從有到盛,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供給增長速度加快,到2018年余額達到9.98萬億元,全年新增貸款金額達到9.48萬億元。
此外,新興業態、民間金融的支持力量、補充作用保持持續的增長。如今,民間金融與新興業態的供給總和已經約占個人經營性融資供給整體規模的約三分之一。
如果從單一平臺的數據維度出發,以人人貸為例,其年度累計成交金額從2011年的0.4億元增長至2018年前11月的745.14億元。其中,一二線城市借款用戶的占比合計約 85%,78%的借款用途為小微企業的應急性經營周轉。
06
這40年的個人融資發展歷程,令人感慨萬千。
個人融資的發展,既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了改革開放。
這是因為,個人融資體系越是發達,人們的自由創造空間越大,這將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
個人融資的發展,與中國金融業40年來的命運沉浮休戚相關,既是一部金融改革史,也是一部金融創新史。
在此過程中,個人,或者說住戶,開始從金融服務的邊緣角色走向中心。
個人融資的發展,更彰顯了中國普惠金融尤其是數字普惠金融事業的進步。
尤其在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推動,整個金融行業都在積極使用新技術、新模式開展金融業務,引發了個人融資服務的迭代創新,大大提高了個人融資市場的效率,并拓展了服務范圍。
好的金融讓人更自由,而適度的融資應當是一項權利。通過融資服務賦能于人,幫助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光明的前程,這亦是中國新金融的使命。
就像《金融與好的社會》作者、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曾說過的那樣:
“真正好的金融絕不僅僅是管理風險,還必須是社會資產的看守者和社會價值的支持者。新一代從業者不僅將獲得報酬,還將獲得最真實的獎賞——由金融民主化的進步(亦即給最需要的人帶去金融服務)所帶來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