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日前在黃浦支行推出“首付2成,八年還清,可購買進口車”的購車信貸新措施;前不久,建行上海分行也推出了“購車金融服務十大措施”。有意思的是,兩家銀行對此事都十分謹慎,不愿張揚,原因是措施中有關“境外人士可按揭”、“可買進口車”等條款,已突破了央行的汽車管理信貸辦法。業內人士說,新的《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和《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汽車信貸管理條例》遲遲不出爐,銀行確實有點等不及了,于是開始打“擦邊球”。
翹首以待新辦法
滬上銀行“搶跑”,目的在外資機構全面進入之前,夯實根基。
購車信貸市場在我國有著巨大的潛力。據了解,在西方發達國家,80%的人選擇貸款買車。在我國,由于受個人信用體制欠缺等原因的制約,購車手續繁瑣、抵押擔保不易、靈活度不夠,加上私車消費不成氣候,使得該項業務的推廣緩慢,比例僅僅在10%左右。
私車市場的啟動和中國加入WTO,激活了購車信貸市場,也引發了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去年12月,中國加入WTO的前一天,央行宣布允許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國內開展此業務,讓苦等了5、6年的通用、福特、大眾等汽車集團下屬的專業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眼前豁然開朗,他們一直是西方汽車信貸的主角,如今可以在中國施展拳腳了。對廣大購車族來說,早就不滿現行的繁瑣、呆板的購車信貸手續??蓚涫荜P注的新的《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和《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汽車信貸管理條例》,卻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下樓來”。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尋求平衡實不易
各方利益如何擺平,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國內個人汽車金融服務,誰來“唱主角”,“賺大錢”,至今是個謎。國外汽車巨頭下屬的金融服務公司與國內四大商業銀行、國內汽車集團之間有著復雜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兩個新辦法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雙方在將來市場上的位置和份額。
據了解,兩個新辦法的規定內容,許多問題處于兩股力量爭斗的焦點上。例如“外資機構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門檻到底設定多高?”
上汽財務公司人士透露,《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汽車信貸管理條例》的征求意見稿曾在6月中旬下發,通用、福特等公司就頗有看法,認為其中規定的在中國設立分公司開展業務,需要的資本金數量太大,不符合國際慣例,提出異議。業內人士介紹說,進入門檻的高低,直接影響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的速度和收益率,央行意在既兌現WTO承諾,又一定程度上保護國內商業銀行的利益,讓外資的進入不產生巨大沖擊,這自然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同樣,“汽車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如何確定”也頗為棘手。對于國外公司而言,在西方利率自由化的情況下,專業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能自由調控自己的貸款利率。因而,新的辦法規定汽車貸款利率浮動范圍較寬,外資機構就將有更多活動空間,但對國內銀行造成更大威脅;如果浮動太小,對外資機構和中資銀行開展業務限制過死,也不符合國際慣例。
“是否允許外資機構對經銷商提供金融支持”,也是個問題。在國外,這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在國內,若允許的話,將使外資機構“如魚得水”,利用他們與汽車銷售商之間更為緊密的關系,讓銷售商從“向銀行借款”轉向“向外資機構借款”,倒是一筆大生意。
除此以外,“是否允許外資機構經營進口車”等等限制,都是兩個新辦法要規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無不涉及到將來中資商業銀行和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雙方的具體利益,同時也包括國內汽車廠家的專業金融服務機構的成長環境,對于這些問題,央行十分慎重,努力尋求著多方利益的平衡點,兩個辦法“難產”自然情有可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