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融資租賃車抵貸(融資租賃車輛抵押登記)?

知識問答 (295) 2024-02-24 10:05:41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嚴薇

7月14日,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打探到,長安汽車旗下的分時租賃項目“長安出行”已于近日正式在重慶上線,并開放了會員注冊,今年內將在重慶地區投放近1000臺新逸動EV分時租賃汽車。

至此,重慶已有力帆盼達用車、重慶交運智道出行、環球車享EVCARD、眾泰眾行用車、長安出行等5家新能源分時租賃汽車運營商,加上即行Car2go,重慶分時租車市場可謂風云暗涌。

事實上,分時租車業務的日子并沒有表面上那么風光,重慶本土的分時租賃運營商尚無一家盈利,布局早的盼達、Car2go也仍在“賠本賺吆喝”。

熱情:汽車整車廠紛紛殺入共享汽車

即行Car2go、盼達先后布局,重慶交運智道出行、眾泰眾行用車緊隨其后,環球車享EVCARD也不甘示弱,于2017年6月15日落戶重慶,除了榮威E50、奇瑞EQ等,連寶馬i3、沃爾沃也加入陣營。在重慶,汽車分時租賃,也就是共享汽車市場好不熱鬧。

近日,連一向在電動車分時租賃上比較謹慎的長安汽車也坐不住了,宣布旗下分時租賃項目“長安出行”正式在重慶上線。目前,“長安出行”已開放了會員注冊,九龍坡區、巴南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渝北區、北碚區等均已布局站點。按其計劃,今年,長安汽車將在重慶地區投放1000臺新逸動EV分時租賃汽車。其中,逸動EV160 25元/小時,149元/天;逸動EV200 29元/小時,179元/天。

據交通運輸部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分時租賃企業40余家,車輛總數超過4萬輛。在眾多涉水分時租賃的運營商中,95%以上為新能源車輛。其中77%的分時租賃車輛出自整車廠背景的分時租賃企業。

尷尬:大多車商仍在“賠本賺吆喝”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眾多車商的“前仆后繼”,日子卻并非那么風光。

最早的分時租車大都從先驅玩成了先烈。2000年的Zipcar和后來的RelayRides,前者是自有車輛,后者是P2P,最終卻都因競爭激烈和運營成本過高而“犧牲”。

今年初,曾被資本青睞、3年獲得至少2000萬美元融資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平臺“友友用車”發布公告,宣布停止運營,直接原因是“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并決定退回所有用戶賬戶的存款。這無疑給汽車分時租賃市場破了一盆冷水。

若想盈利,EVCARD要保證每輛車每日產生超過120元的收入,但目前其全市日均單車收入僅為51.41元,距120元的盈虧平衡點還有不小差距。

再來看看最早在重慶布局的車商們,表現似乎也很差強人意。Car2go公關部人士表示,在重慶區域,Car2go已有超過13萬注冊會員。戴姆勒公司提供的數據,其重慶項目在2017年2月底前的營業收入尚不到1200萬元,而其付出的車輛購置成本則在7800萬元。

主攻新能源汽車的盼達用車目前已有7000臺力帆純電動汽車投入分時租賃運營,注冊用戶達到百萬,工作日單車運營時間為8小時,周末、節假日可達12小時,可是依然沒了逃出“虧損”的魔咒。

據《重慶力帆控股公司跟蹤評級報告》顯示,盡管營收增速大幅提高,但依然“入不敷出”。2016年,盼達用車實現營業收入584.68萬元,虧損3828.31萬元。2017年1-3月,盼達用車實現營業收入919.41萬元,虧損2095.33萬元。目前,盼達用車在全國運營的城市中,僅杭州的單日單車平均營收達到了173元,超過了盈虧平衡點,實現了盈利。

探因

運營成本高企,一個地區投8000輛車才能盈利?

事實上,分時租賃汽車并非眾人的“唐僧肉”。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車輛折舊、停車與調度成本、人工、軟硬件、營銷等高昂的采購成本與運營成本,讓分時租車成為一個重資產重運營的項目,一般的創業型企業很難玩得轉。

以即行Car2go為例,其在重慶投放車輛為smart for two,市場售價大約在13萬元。其平均油耗約0.4元/每公里,根據其提供的22萬次,每次20公里測算,其燃油成本就達到170萬元。車險成本按團購價1800元,按投放600輛計算,一年保險成本約108萬元。還要算上路橋費、停車費、運營人員的人工費等。

而盼達用車,盡管采用力帆330EV,價格約5萬元,但這不包括換電、充電等成本。按照業內平均水平——每千瓦特電池成本為2000元計算,僅電池一項,每臺EV330就要花費2萬元以上。而作為運營車輛,盼達公司至少要準備近一倍的電池以方便用戶更換。換言之,盼達每臺車的實際采購成本大約為8萬元。

業內人士測算,以一般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后的平均價為9萬元算,如果要在3年收回成本,每月單車成本在2800元左右,加上充電費、停車費,按一天3次的出租頻率,一小時收入需60元才能保持盈虧平衡。

另據相關統計調查發現,在某一區域只有投入 8000 臺車時,企業才會盈利。顯然,初期投放僅200臺車的眾泰眾行用車、年內計劃投放車輛達1000臺的“長安出行”、環球車享EVCARD等均遠遠達不到上述規模。

前景

共享汽車市場看上去有點“虛胖”

看似一片光明的分時租賃市場空間,也恐怕有些“虛胖”。

根據公安部數據顯示,中國私家車2016年保有量近2億臺,但機動車駕照持有人數高達3.5億人,有1億多人的“有本無車”。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十年后中國駕照持有人會達到10億人,而中國眼下的道路和相關基礎設施對汽車保有的最大容量僅為3億輛,“有本無車”一族將達到7億。

而羅蘭貝格的分析也稱,國內潛在出行需求為28億次/天,其中排除步行和公共交通后,對于用車行為潛在可替換需求約為10.3億次(包含長短租、約租車和私人駕車),預估市場規模在6.4萬億~6.5萬億之間。假如分時租賃在這其中占據2%~5%的市場,潛在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300億左右。

有調查顯示,重慶在未來2~3年內,分時租賃市場將達到500萬輛以上,從移動用戶數和持有駕照的人數,預測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元。

但仔細分析,所謂的“有本無車族”中,還包括與家人共享車輛,或經濟收入過低而無力購車的群體。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高級顧問陸盛赟也公開表示,目前來看,分時租賃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但未能真正激發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資本

不差錢?其實投資者對共享汽車很謹慎

資本的嗅覺總是偏愛新鮮的事物。然而,和一時間“五彩紛呈”,經營得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相比,分時租賃汽車卻鮮有資本問津。

PonyCar此前宣布獲得了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TOGO在4月5日宣布獲得4000萬元的A+輪融資; 海航集團旗下的小二租車2月中旬宣布完成千萬級別的A輪融資。

對此,獨立汽車咨詢顧問張翔認為,目前,大多數運營商的投放量尚未形成較大規模,逾1000臺的也僅有3~4家企業。

根據“騰訊創業”3月統計的37家汽車分時租賃企業信息,大部分企業沒有披露融資信息,披露了的僅2家完成B輪,且多數企業背后站著的主要是產業資本。相比共享單車動輒超10億美元的估值,約20位投資方站臺的局面,入局分時租賃汽車的資本稍顯謹慎。

多位投資機構人士的想法也印證了上述現狀。熊貓資本投資經理丁一丁也表示: “汽車分時租賃門檻較高,運營成本高,資金回籠周期長,并非所有VC愿意投資。” 祥峰投資合伙人趙楠認為:“共享單車掃除國內戰場形成寡頭至少需要10億美元,汽車分時租賃是N倍杠桿,很難是一家初創汽車分時租賃一點一點玩起來的,這種路徑切入模式難以成功。”

記者觀察

費力不討好,共享汽車運營商在下怎樣一盤棋?

“吃力不討好”、“賠本賺吆喝”的分時租賃汽車,眾商家又是看上它哪一點,才會“蜂擁而至”?

究其原因,或仍在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201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約為7.8萬輛,2016年陡增至51.7萬輛,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并不理想。目前國內分時租賃運營商大多為汽車廠商。其如意算盤是以租代售模式。同時,財政補貼與政策支持無疑為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發展掃除障礙。此外,新能源汽車的里程有限,和分時租賃、短租使用場景更為契合。

另外,不僅是汽車租賃,與之關聯的汽車上下游市場也蘊含巨大商機。國內知名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表示,從租車到保養,再到二手車交易將形成產業鏈,甚至延伸到增值產業,如車身廣告、大數據變現等,拓展出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盈利的另一座金礦。

微信二維碼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